如何彌補大件運輸行業的漏洞?
近年來,由大件運輸車輛引起的交通安全事故層出不窮,暴露出當前該行業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作為公路運輸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大件運輸的高效安全運行,不僅關系到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順利實施,還關系到公路設施的完好,更關乎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如何守好大件運輸的“安全門”,保障行業健康有序發展,成為業內亟需關注的重要課題。
被許可的超限運輸
相較于普貨運輸,大件運輸在道路運輸市場中算是一個“冷門領域”。據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汽車運輸研究中心負責人介紹,大件運輸是交通運輸規定的一個特有名詞,指的是發電結構原件、道路橋梁設施、建筑構件、重型機械等不可拆解物體的道路運輸配送,車貨的長、寬、高、質量參數至少有一項超出GB1589-2016《汽車、掛車及汽車列車外廓尺寸、軸荷及質量限值》的限制要求。
“飛機零部件、特種機械設備、鋼箱梁等不可拆卸分解的‘大家伙’,重量動輒幾十、上百噸,其中還有一些高端產品,單件價值可達上億元。這些貨物一般都由大件運輸車輛負責配送。”物流行業資深人士周敏表示,大件運輸是一種合法的超限運輸方式,承載的貨物一般具有超高、超寬、超長等特征,對于運輸車輛、運輸方式以及駕駛員都有著嚴格要求。而作為貨車當中的“巨無霸”,大件運輸專用車輛的長度一般在11~18米之間,車廂板寬度在3米以上,車廂體輪胎5橋至8橋。車輛起運前,必須依法向有關部門申報,同時采取必要的工程技術和運輸組織措施。
據了解,我國于1967年在上海首次進行公路大件運輸。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和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型基礎設施項目規模迅速擴大,大件運輸需求量呈現爆發式增長。與此同時,由于大件運輸所承載的貨物具有特殊性,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和風險,一旦發生交通事故,極易造成重大危害。而且超限運輸審批的局限性、不便民性等問題突出,因此大件運輸也被列入國務院、各級交通運輸部門重點關注的“名單”。
經過多年的發展,大件運輸行業的運營環境已得到一定改善,運輸量呈逐年增長之勢。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大件運輸許可辦結量約105.5萬件,其中跨省辦結量約40萬件,相較于2019年增長近120%;全國從事大件運輸專用車輛達23.7萬輛,從事跨省大件運輸專用車輛約15.6萬輛,相較于2019年增長了110%。其中,6軸、9軸和11軸為大件運輸領域的主力車型。
有業內人士指出,未來大件運輸的需求依舊會十分旺盛。一方面是國家重點建設工程項目數量和規模不斷增加,尤其是“十四五”期間,國家將加大推進傳統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給大件運輸帶來增長機遇;另一方面,電力、石油、化工等行業快速發展,對大型生產設備需求持續增長,從而刺激大件物流的發展。
大件運輸“帶病運行”存隱憂
總體來說,大件運輸行業的發展前景可期,但由于長期處于無序競爭狀態,加之監管體系紊亂、標準體系缺失,整個行業仍處于“帶病運行”的尷尬狀態。近期頻發的交通安全事故,也暴露出大件運輸行業中的“灰色地帶”。
“同普貨運輸一樣,大件運輸行業也存在諸多頑疾。比如車多貨少、運力過剩等問題,導致市場低價競爭、內卷嚴重,運價持續走低。部分企業為了自身成本控制及轉移風險,盲目降低物流服務需求的準入門檻,使用不符合要求的車輛、駕駛員,造成服務質量大幅降低,最終引發重大交通安全事故,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某物流公司負責人陳旭告訴記者,大件運輸是一個高投入、高門檻、高技術含量、高風險的行業,所以與普貨運輸相比,其利潤率較高,平均毛利潤一般在10%~15%。不過,更為繁多、高昂的收費項目卻擠占了企業的利潤空間。不僅如此,長期面臨的“行路難、辦證更難”等癥結,也讓大件運輸從業者叫苦不迭。
根據相關規定,跨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進行超限運輸,須由途經公路沿線省級公路管理機構分別負責審批。然而,由于各地審批要求不一、考察標準各異、辦證時間不同,起運地統一協調難度較大,導致在大件運輸車輛辦理通行證的過程中,出現審批手續繁雜、辦理周期長、辦證費用高昂、收費明細不透明等問題。此外,由于治理超限運輸的執法主體不明確,使得大件運輸車輛管理陷入了以管代罰的惡性循環。
“辦證難、行路難、管理亂等種種問題,讓‘黃牛黨’、‘帶路幫’有了可乘之機,也讓部分違規企業找到了辦理‘長途短證’、‘大噸小證’的借口,為違法裝載、執法交易不合規等行為提供了空間。”陳旭指出,盡管交通運輸部在2017年上線了跨省大件運輸并聯許可平臺,使超限運輸許可的審批效率有所提升,但超過100噸的超重大件運輸許可證的辦理周期仍然較長,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記者了解到,在大件運輸領域,政府相關部門遲遲沒有出臺針對性的管理辦法,主要依據依然是2016年發布的《超限運輸車輛行駛公路管理規定》。但需要注意的是,該規定只對大件運輸護送提出了原則性的要求,缺乏具體可操作的規范標準,導致行業長期存在的矛盾未能有效解決。此外,在缺乏相應的監管規定和責任的情況下,大件運輸企業紛紛私自改裝車輛,導致車輛違規或無證上路成為常態,安全隱患也日益突出。
為了進一步加強對大件運輸車輛的管理,工信部于近期發布了QC/T1149-2021《大件運輸專用車輛》規定,不僅填補了大件運輸專用車輛標準體系的空白,對車輛外廓尺寸、軸和總重等限值也做出了明確要求,使生產企業在大件運輸專用車輛產品出廠的合規性上有據可依。
亟需加強監管、標準體系薄弱環節
雖然在公路運輸領域中,大件運輸的需求量較低,但多數運送的是國家重大建設的關鍵設備,因此其所涉及的安全和衍生的各種問題不容輕視。近期接連發生的交通安全事故,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和傷亡,暴露出大件運輸行業現存的頑疾,并引發了社會各方的關注和思考。那么,當下該如何彌補大件運輸行業的漏洞,從而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
不難發現,目前已有不少省市的交管部門相繼發文,呼吁提醒大件運輸企業強化安全生產,緊抓安全生產體系建設和員工安全知識技能培訓,堅決制止違法違規大件運輸行為,加強政企銜接溝通,做好大件運輸車輛全鏈條閉環監管等。
對此,業內人士建議,針對大件運輸行業,國家有關部門應予以高度重視,建立健全政策法規,落實大件運輸管理辦法和相關細則,比如制定全國統一的道橋通行補償費標準、按照軸載荷設定全國統一的大件運輸通行標準等,使大件運輸有法可依。其次,大件運輸車輛上臨牌的安全隱患較大,有關部門可依據QC/T1149-2021《大件運輸專用車輛》規定,讓專用車輛盡早“轉正”,從而合法、合規地上路運行。再者是進一步優化大件運輸許可程序,最大限度縮短審批時間,提高審批時效,充分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加強對運行風險的把控與預警,避免大件運輸“車在囧途”的困境,同時提升違規處罰力度,以便降低“企業偷跑”沖動,減少安全隱患。
“推動大件運輸健康發展,補齊監管體系漏洞最為關鍵。”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汽車運輸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周煒指出,除了加強對大件運輸行業的監管力度,通過新技術手段實現對車輛和企業的透明化監督,還要把運輸安全責任納入源頭管理,明確責任主體,謹防不顧安全成本的低價競爭,從源頭上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推薦排行榜
-
2022-01-14 14:26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推薦熱門推薦
-
2022-01-14 14:26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