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冷熱不均 初創汽車科技公司迎來新機遇?
9月14日,港交所新聞發言人表示,港交所正研究在上市規則中新增一個章節,以滿足產品商業化尚處于早期階段的大型科技公司上市融資需求。另據知情人士透露,港交所正討論大幅降低硬科技公司在港上市的營收門檻,計劃一個新的18C章程方案,以讓人工智能、芯片、自動駕駛汽車和智能制造等領域的公司符合上市條件。港交所最快可能于本月征求公眾意見,并計劃在年底前敲定該計劃。
受新冠肺炎疫情、監管環境變化等的沖擊,資本寒冬已經成為創投界共識。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陳文輝不久前曾公開表示,目前市場上有20%的項目能接受比上一輪更低的價格融資。就連半導體、新能源這樣的熱門賽道,優秀公司的估值也比此前預期下降30%左右,而“腰部”以下的項目基本上融不到資。那港交所規則的改變,會給初創汽車科技公司融資帶來新機遇嗎?
融資冷熱不均 芯片進入投融資上升期
縱觀人工智能、芯片、自動駕駛汽車和智能制造等領域,自動駕駛細分領域可謂是資本扎堆最密集的賽道。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自動駕駛領域的融資已經累計披露超60起。其中包括7筆10億元及以上規模的大額融資,分別來自文遠知行、嬴徹科技、縱目科技、所托瑞安、如祺出行、博泰車聯網、芯擎科技,資本向頭部企業聚集的趨勢十分明顯。
芯片領域融資熱度也頗為高漲,地平線和芯擎科技在過去的兩個月都拿到了新的投資。其中,芯擎科技也在半年內兩度獲得資本加持。芯擎科技在宣布完成近10億元A輪融資前,還于3月獲得了一汽集團數億元戰略投資。航順芯片在今年上半年已經完成了三次融資,分別是1月份的D輪融資(約10億元)、4月的戰略融資以及6月的E輪融資。
人工智能方面,6月肇觀電子對外宣布,C輪融資已獲得由工銀資本管理有限公司擔任管理人的上海工融科創基金數億元領投。募集資金將用于全球市場開拓、大算力產品線拓展和高端人才引進,并進一步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線人工智能視覺芯片企業。
智能制造領域,以工業軟件為核心的智能制造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江蘇中車數字科技有限公司順利完成2.2億元B輪融資。融資將繼續聚焦研發創新,尤其是公司在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數字孿生等領域相關產品的研發制造、重大發明專利的成果轉化等,深化拓展工業互聯網產業生態布局。
Oliver Wyman董事合伙人張君毅認為,“資本寒冬”之下,企業的融資難易程度差異更大。如果沒有特定場景的泛人工智能融資較難;大算力自動駕駛/通用GPU芯片和基礎MCU芯片比較受到資本市場的歡迎;智能制造雖是近期熱點,企業融資良莠不齊、旱澇不均,而且對于企業而言,在場景落地、營收等方面也存在挑戰;而自動駕駛雖然仍是資本“寵兒”,但融資熱度在持續降溫。
張君毅解釋,自動駕駛小型初創企業早期融資比較容易,但是已經融資幾十億美元的企業,實際上已經沒有被收購的機會,只有上市一條路。然而它們在美股上市障礙重重,A股尚未做好準備迎接此類企業,港股在港交所修改規則之前也不具備條件,因此,很多高估值的自動駕駛企業都面臨著退出市場的壓力,融資節奏比此前放緩了很多。
江西新能源科技職業學院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究院院長張翔也認為,自動駕駛在資本市場的熱度不如以往,原因在于,不少自動駕駛企業破產出局、估值下滑,因為技術進展沒有達到預期,L3自動駕駛成為目前技術發展的瓶頸,Robotaxi進展也相對緩慢,投資熱度也就隨之下降。芯片是當下最熱門的領域,因為美國對中國芯片采取“卡脖子”政策,但市場需求卻巨大,因而投資熱度也空前高漲。
此外,中國目前面臨用工荒,年輕人不愿意到工廠上班,用工成本不斷提升,同時5G技術持續推廣普及,智能制造恰是5G應用的重要場景。在中國大力發展制造業,意欲打造全球第一制造大國的背景下,智能制造前景相當廣闊,因而這一領域的投資將會進入上升期。
產業投資更受歡迎
產業變革推動汽車出行產業價值體系重塑,掀起汽車出行產業的創新浪潮,激發中國汽車出行產業投融資市場增長。新興科技公司以技術創新或商業模式進化等方式抓住市場機會,贏得資本市場的青睞與加注。
在這一進程中,財務投資者與產業投資者,作為市場上的兩大主力,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近期記者通過與汽車領域初創企業的接觸發現,它們更希望得到來自產業投資者的加注。
事實上,產業型投資機構已成為汽車行業“雙碳”計劃、“四化”發展的新推力。雖然產業型投資機構相較于傳統老牌財務機構成立時間晚,但其在汽車產業鏈仍有不俗的投資成績,部分機構可謂是重磅押注,聚仁投資、博池資本、和高資本均將超過50%的投資次數投向了汽車產業鏈。可見,這些機構對汽車產業的發展,尤其是在智能化和電動化賽道有著充足的信心。
張君毅認為,早期初創企業更愿意接受財務投資人的投資,原因在于財務投資人往往愿意給出更高的估值,并且不涉及企業“站隊”問題,不會因為接受了某企業的投資而不便于為其他企業供貨。但現在初創企業考慮更多的是與車企合作,有確定的場景供技術落地,雙方協同研發更利于后期業務發展。
也就是說,初創企業不斷涌現,但誰能最終存活下來,并不完全取決于企業擁有多少資金,還在于擁有多少具體的業務支撐其可持續發展。如果沒有產業投資人給予的業務支持,僅有估值和資金不足以令初創企業在市場站穩腳跟。產業投資人多數也是初創企業的客戶,特別是在經濟下行、市場環境更加嚴峻的時候更是如此。事實上,財務投資人也愿意跟隨產業投資進行投資,更希望產業投資替他們做投資的項目判斷。
的確,產業投資者不僅提供資金,還提供技術應用的場景,與被投資企業之間往往是深度合作的關系。以北汽產投為例,其一直緊密圍繞著北汽集團的戰略嚴選投資標的,投資了大量的早期項目,以備行業興起時能夠為北汽所用,補齊北汽集團的技術短板,同時也保障汽車全行業的產業鏈安全。北汽產投通過投資,進一步與企業深度捆綁,使得很多被投企業的產品在北汽的整車產品上發揮價值。
港股新規創造更多可能
資本的活躍度直接反映了市場的熱度,而港交所規則的變化則又將為資本市場注入一股活水。知情人士透露,具體條款為:非商業化公司在IPO時的市場估值要求將超過20億美元,商業化公司的營收門檻為2億~3億港元,而不是目前的5億港元,市場估值要求至少是10億美元。
張翔解讀,自動駕駛、芯片等產業的投資回報周期長,早期營收很少,卻需要大量投入研發。如果將營收作為融資的前提,很多企業無法達到上市融資的條件,這不利于技術的創新。港交所規則的改變,相當于降低了這類企業上市融資的門檻,為企業發展注資,但同時也會帶來風險。如果上述企業破發、失敗、虧損,則投資者的投資風險也會增大。
張君毅表示出同樣的擔心。2018年4月,港交所修訂主板上市規則,新增第18A章《生物科技公司》,允許未有收入、未有利潤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交上市申請。15個月之后,大陸科創板開閘,利好創新藥公司上市。兩大新的出口催生了生物醫藥創業公司前所未有的IPO和融資潮。遺憾的是,造富之旅并沒有轉化為行業的持續繁榮。上市企業出現大面積破發,股票交易冷清。傳導到一級市場,風險資本對生物醫藥創新項目的熱度大減,走到后期的創新藥公司,只能尋求打折上市。
“這樣的前車之鑒,希望不要在芯片和自動駕駛企業身上重演。”張君毅說。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汽車產業排行榜
-
2022-10-09 11:25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汽車產業熱門推薦
-
2022-10-09 11:25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