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信息:堅守“孤山”之巔42天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歷經風雪陰晴42天,才從3800米高的‘仙境’回到‘人間’,看誰都那么親切。”8月17日,物探員工李剛告訴記者,他從山上下來的第一件事就是痛痛快快洗了個澡。
一周前,東方地球物理公司西南物探分公司山地一隊承擔的塔里木油田迪北2-康村三維地震采集項目順利竣工。完成最后一炮采集后,駐守“孤山”之巔的員工李剛、陳永勝乘坐專程來接他們的直升機下山。所謂“孤山”,就是天山南麓邊緣的一座無名山,海拔約3800米,孤零零地矗立著,峰頂時常云霧繚繞,物探人因而為其取名“孤山”。
迪北2-康村三維地震項目工區一半以上是高難山體,沒有人煙,沒有信號,位于秋里塔格山西端。為順利推進采集項目,公司在全工區內架設了5個電臺中繼通信站,以便生產指揮系統實時掌握生產一線班組的工作狀態。“孤山”是整個工區的最高極,其中一個中繼站就設在“孤山”頂峰,能覆蓋工區絕大部分施工區域。
6月下旬,李剛、陳永勝被直升機送往“孤山”之巔,負責架設中繼站、日常維護及傳遞數據。上去的第一天,李剛出現頭暈、氣短等高原反應,用電臺跟指揮部聯系時,要吸兩口氣才能說一句話。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漸漸習慣了,但一活動就又渾身無力。他們的帳篷扎在兩座陡崖之間,這是棲身之所,也是工作地點。帳篷上覆蓋著塑料布、防曬網,旁邊整齊地擺放著鍋碗瓢盆和爐灶等生活用具。人、設備及生活用品都由直升機運至山頂。不遠處放著太陽能光伏板及幾組蓄電池,為中繼站及生活點供電。斜坡上,一白一藍兩只塑料桶格外醒目,白色的是生活用水,藍色的收集生活垃圾。每次直升機送給養時順便帶走生活垃圾,保持山頂無污染。李剛說,為保證生活用水,他42天沒有洗澡。
沒有信號,手機成了擺設。一天晚飯后,陳永勝又拿著手機去找信號。當爬上旁邊一座山頂時,手機有了斷斷續續的信號,他高興地把這一好消息告訴了李剛。那座山比他們扎營的地方高不了幾米,但要繞道爬20分鐘,走兩步就得歇一歇。太想家時,李剛就強撐著爬到那座山上給家人打電話。
每天采集時,穿著棉大衣、棉褲的李剛就坐在帳篷里為指揮中心和一線生產班組之間傳遞消息,一天要傳遞近2000組數據,工作12小時以上。做通信中繼是一個細致活兒,不能有絲毫差錯。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自從項目施工以來,李剛已經用完了5個筆記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記滿了接收點、激發點的樁號和生產班組編號。
“孤山”海拔高,氣象復雜,一天可能經歷春夏秋冬四個季節。7月20日前后一周時間,每天下午四五點,“孤山”周圍數十平方公里內就會出現雷暴降雨天氣,狂風從山巔呼嘯刮過,閃電在山頂的巖石上炸開,發出“噼噼啪啪”的聲音。“有一次,刺眼的閃電接連而至,將帳篷照得雪亮,隨后‘轟隆隆’的雷聲就在耳邊炸響。我們躲在被窩里大氣都不敢出。”李剛想起那次雷暴仍心有余悸。雷電過后,風雪即至,有時雪沒過鞋面,有時豌豆大的冰雹覆蓋地面,一兩天就化了。雪過天晴,李剛在帳篷前堆了一個雪人。“這里空氣干凈,有時云霧在腳下,有時環繞在我們周圍,如‘仙境’一般。”他回憶說。
湛藍的天空飄著幾朵白云,陽光燦爛。要下山了,李剛他們臉上掛著輕松的笑容:再見,“孤山”!(特約記者 王偉偉 通訊員 王正強)
關鍵詞: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能源環保排行榜
-
2022-08-19 09:04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能源環保熱門推薦
-
2022-08-19 09:04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