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全媒+|“天上導”“地里察”“空中拍”……看關中平原麥田里的“立體智慧”
驚蟄過后的關中平原,進入小麥返青的關鍵時刻。渭南市臨渭區(qū)官道鎮(zhèn)小什村的麥田里,處處都是綠油油的喜人之色。漫步田間,苗間距整齊劃一、行間距一致、麥苗個頭幾乎一般高的情形,這和大家印象中麥田里麥苗高低不平、長勢不一的景象,簡直是天壤之別。
伴隨著北斗導航技術的成熟和在農業(yè)生產中的推廣,去年秋播,柳路路開始了精準定位技術“加持”小麥播種的嘗試。“北斗導航系統(tǒng)能精準定位農機具在麥田的作業(yè)范圍、前行速度、行進軌跡。播種機在田間勻速運行,不僅避免了‘漏播漏種’,還確保了麥種埋深一致,這為小麥下種后出苗整齊打下了堅實基礎。”柳路路說。
“我們做過測算,將每畝麥田‘邊邊角角’納入耕作范圍后,現在每播種100畝,會有效增加播種面積1畝,產量自然也就‘水漲船高’。更重要的是,每畝播種量從經驗種糧時的35斤,下降到了如今精細種糧時的30斤。投入減少、產出增加,高科技‘加持’下的種糧新體驗,誰不樂意?”
圖為陜西省渭南市臨渭區(qū)綠盛現代農機專業(yè)合作社理事長石宇鋒操作手機進行春灌。新華社記者劉彤 攝
科技感“拉滿”的種糧新體驗,也讓渭南市臨渭區(qū)綠盛現代農機專業(yè)合作社理事長、“90后”石宇鋒,堅定了多打糧、打好糧的信心。
石宇鋒說,今年他們合作社種植的麥田超3萬畝。眼下,沒有了往日春灌時來回奔波、大汗淋漓的緊張,石宇鋒氣定神閑間,凸顯的是滿滿自信。
在渭南市臨渭區(qū)官邸鎮(zhèn)廟王村的一塊麥田,石宇鋒在手機上簡單地操作幾下,田壟邊的一臺水肥一體化噴灌機就開始了“自主作業(yè)”。
石宇鋒說,與前些年春灌時田間地頭人頭攢動、奔波忙碌的場景不同,現在幾百、上千畝的麥田,只要一個人,就能在手機上完成包括水肥配比、水量調整、出水時間的簡單操作,糧食生產實現了省工省力。而這些,都離不開田間生產監(jiān)測系統(tǒng)的支持。
在位于麥田的西北角,記者看到,這個包括智能蟲情監(jiān)測燈、作物病害自動預警系統(tǒng)、小麥田間氣候實時預報系統(tǒng)的集成“高參”,不僅能及時將麥田的風向、風速、降雨量、光照甚至田間二氧化碳濃度等關鍵指標實時傳到石宇鋒的手機終端,還向他提出了促進植物抗逆性應加施海藻類葉面肥等具體建議。無人機實時傳回的田間情況,讓他不用下田,就可了解麥田墑情、苗情、蟲情、病情,糧食生產精準性大大提升。
“過去粗放式的生產方式,大水漫灌導致一畝地需水量在80立方米以上,現在只要10立方米;春季施肥,‘撒胡椒面’式的拋灑,一畝地不施30斤氮肥,根本不可能,現在根據農作物生長需要,只要兩斤就夠了。隨著新科技成果在農業(yè)生產中發(fā)揮越來越明顯的作用,讓我堅定了糧食生產的信心。”他說。
圖為一架正在陜西省渭南市臨渭區(qū)官邸鎮(zhèn)廟王村麥田進行作業(yè)的無人機。(受訪者供圖)
記者從渭南市臨渭區(qū)農業(yè)農村局了解到,作為陜西重要糧食生產基地,2024年臨渭區(qū)秋播小麥63.5萬畝,由于播期土壤底墑充足,加之降水適期,今年苗情優(yōu)于常年,隨著氣溫回升,麥田春管已全面展開。
新時代關中農村青年科學種田,“立體智慧”管理,孕育了夏糧穩(wěn)產豐收的希望。
關鍵詞: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科技資訊排行榜
-
2023-05-15 08:53
-
2023-05-15 09:08
-
2023-05-15 08:56
-
2023-05-15 08:46
-
2023-05-15 09:49
科技資訊熱門推薦
-
2023-05-15 08:53
-
2023-05-15 09:08
-
2023-05-15 08:56
-
2023-05-15 08:46
-
2023-05-15 0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