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深度 大國“氣”度——解碼中國石油深地川科1井
7月的蜀北,崇山峻嶺間滿眼郁郁蔥蔥,一臺鉆機高聳入云。20日,隨著一聲長鳴,我國第二口萬米科探井——深地川科1井正式開鉆。千年前,詩仙李白曾在這里感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千年后,還是在這里,探索進取的中國石油人問地萬米,譜寫挺進地下“新蜀道”的壯麗篇章。
(資料圖片)
向地深處尋找油氣,為什么是四川盆地?為什么是地下萬米?為什么是中國石油?讓我們通過解碼深地川科1井,透視盆地的千年與萬米,探尋其中的答案。
46億年前的孕育:四川盆地
5月30日,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深地塔科1井鳴笛開鉆,我國萬米鉆井的序幕由此拉開。
人們不禁期待:下一口萬米井會在哪兒?
地球給出了一個關于資源稟賦的答案。
滄海桑田,時間宛如一位魔術師。從地球演變上看,在距今約6.3億年前,人類還未出現,四川盆地尚且不是“陸地”,而是滿眼汪洋。在多重構造運動的影響下,海盆、湖盆和陸盆相繼更迭,最終海水離場,油氣開始埋藏聚集。
研究盆地的縱向剖面,可以了解盆地的成藏條件。四川盆地從侏羅系至震旦系內烴源巖發育良好,造就了四川盆地“滿盆氣、半盆油”的特點。“十三五”資源評價結果顯示,四川盆地擁有近40萬億立方米的天然氣資源量,居全國之首。而川北地區能最終被確定為此次深地川科1井的井址,也是因為這里“發育盆地內最優質烴源巖和儲層,生烴與儲層條件優越”。西南油氣田油氣資源處處長謝繼容告訴記者。
眾所周知,地層溫度是影響深層鉆井的一個重要指標。從儲層條件上看,松遼盆地、柴達木盆地在萬米深度下溫度往往超過了300攝氏度,四川盆地則相對較低,在200攝氏度左右。“四川盆地在國內屬于‘溫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程難度。”西南油氣田地質勘探首席專家楊躍明指出。
歷史給出了一個傳統沿襲的答案。
一部千年蜀鹽史,也是一部鉆井史。
從李冰治蜀開鑿出我國第一口鹽井——廣都鹽井,到漢代臨邛地區出現比西方首口油井早1700余年的“火井”;從北宋被譽為“石油鉆井之父”的卓筒井誕生,到清道光年間深達1100米的自貢燊海井鉆成,實現天然氣與鹵水同采,我國古代鉆井技術逐漸達到頂峰。
告別農耕社會,進入工業社會。當中國對石油與天然氣的渴求與新時期鉆機技術的相遇,讓四川又誕生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石油會戰,中國石油人自此開始對盆地深層進行新的探索。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國內首口超6000米的女基井和國內首口超7000米的關基井先后完鉆,賦予了四川盆地鉆探新的“高度”,世界陸上超深井的名冊中莊嚴地蓋上了“中國印”。
截至目前,中國石油在四川盆地累計完鉆8000米以深超深井8口,9000米以深超深井2口,其中蓬深6井完鉆井深9026米,創造了亞洲完鉆垂深最深的直井紀錄。這個紀錄還將繼續刷新。
川渝石油人給出了一個昂揚奮進的答案。
2022年,西南油氣田成功實現年產油氣當量3000萬噸的跨越,成為我國第五大油氣田、第二大氣田。
據西南油氣田企業技術專家趙路子介紹,公司目前已形成了川中古隆起、川中-川西致密氣、盆地二疊系/三疊系、川南深層頁巖氣四大勘探主陣地。正是形成了資源有序接替的良好局面,讓中國石油在四川盆地有更多“底氣”,也讓在四川盆地內尋找戰略接替資源成為現實。
資料顯示,四川盆地埋深超過8000米的天然氣資源量達6.6萬億立方米,其中川西北地區就達4萬億立方米。目前,川中蓬萊氣區已證實,位于斜坡區超深層的碳酸鹽巖具有油氣成藏潛力,這給同樣是超深層碳酸鹽巖的川西北地區在萬米深層鉆遇油氣增添了信心。
時間輪盤再次轉動,這一次,石油人再戰四川,向地球萬米深處進軍。
寫滿困難的數字:10000米
地下1萬米,究竟有多深?
地球上最高的山脈——珠穆朗瑪峰,雪面高程僅8848.86米;現已知海洋最深處——馬里亞納海溝,最深處約1.1萬米。然而1萬米放到整個地球結構中,不過是地球直徑的0.1%。
地下1萬米,究竟有什么?
中國“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抵達萬米深海,帶回深淵宏生物、巖石和水體樣品;蘇聯科拉SG-3井鉆達目前人類探索地球的最深處,在萬米地層中發現了高達4克/噸的黃金。
深地川科1井向地萬米,又能為我們帶來哪些收獲?
“要打到1萬米,過去連想都不敢想!”在了解到深地川科1井開鉆的消息后,65年前參加川中石油會戰的韓政安難掩心中的激動。
而隨著多年來持續大規模的勘探開發,四川盆地淺層、難度小的層系已相應開發完善。正如楊躍明所說,如果在四川盆地的8000米、9000米地層仍然找到了大規模的油氣藏,那以后就可以在四川盆地超深層進行大膽勘探,探索油氣的領域就大大拓展了。
深地探索,探尋地球奧秘,鉆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沉積地層——南華系,解開萬米深部地層巖石和流體物理化學特征及原特提斯構造域成盆之謎,這也是深地川科1井作為科探井的題中之義。
“這口井正好處于盆地的邊緣,用10520米打穿了這些地層,可以解決揚子板塊在西北部邊緣地質結構的問題。”楊躍明表示。屆時,人們在四川盆地的基地結構、與青藏高原之間的構造演化方式,乃至地球演化與起源等研究領域,都可能會產生新認知、新突破。
“深地川科1井將對我國油氣勘探領域的拓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同樣也具有重大科學探索意義。”中國工程院院士孫金聲說。
俗話說,上天難,入地更難。從地面到萬米地下,其間要跨越地下的“萬重崇山”,面臨高壓、高溫和狹小空間的核心難題。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寧也曾指出,入地難度堪比登月。
就在剛剛過去的幾個月里,中國人對深地探索的刻度被不斷刷新:亞洲最深水平井——果勒3C井、亞洲最深直井——蓬深6井相繼完鉆,均突破9000米大關。
從9000米到10000米的這段距離,究竟還有多遠?
以往的測井資料顯示,四川盆地在縱向上通常顯示有多層位油氣活躍,但壓力系統的復雜程度也隨之上升。在深地川科1井問地萬米的過程中,要穿越25套地層、10個無規則頻繁變化的壓力系統,最極端時還要面對138兆帕壓力的沖擊——相當于在指甲蓋上停著一輛1.3噸重的汽車,又要同時經受最高224攝氏度地溫的考驗。金屬材料、橡膠材料、電子元器件能否在目的層發揮有效作用,仍有待檢驗。
而萬米深層將面臨的各種不確定性往往是更大的挑戰。西南油氣田勘探事業部副經理丁偉表示,由于目前缺少針對深地川科1井可類比的地質構造參考資料,對超深層地層壓力預測面臨不確定性,而預測不準就可能會發生井漏、井噴等事故。
中國石油工程技術研究院規劃與支持研究所所長黃洪春形容,深地川科1井的工程實施就像一輛大卡車行駛在兩條細鋼絲繩上。
最后1000米,又遠不止1000米。
為此,中國石油組織了萬米深地鉆探全產業鏈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究與攻關。油氣和新能源公司先后聯合10余家單位,對深地川科1井進行了多輪次可行性研究論證;西南油氣田為深地川科1井設計了六開六完的井身結構,并預留兩層套管應對7500米以深未鉆揭地層的未知復雜情況;川慶鉆探立項了40多個課題,為這口井的安全高效鉆進提供科技支撐……
刀在石上磨,人在世上練。可以預見,深地川科1井的鉆進,將對國產裝備技術水平、對測井、固井、試油等工程保障能力帶來前所未有的躍升。
“深地川科1井打成之后,我們將會在整個超深層的鉆探能力上有大幅提升。”作為深地川科1井的承鉆方,川慶川西鉆探公司副總經理陶云滿懷期待。
“在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高校系統乃至關聯行業都會受益。中國的深地工程將揭開新的、歷史性的一頁。”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王建良認為,深地川科1井的鉆成,將會對我國深地工程領域技術能力帶來深遠影響。
51天背后:中國石油的挺進
深層超深層鉆井是油氣工程技術瓶頸最多、挑戰最大的領域,其技術能力反映的是一個國家或企業油氣工程技術的整體水平。
川科1井的開鉆,意味著中國在51天內密集開鉆兩口萬米深井,放在世界鉆井史上也尤為少見。為什么中國石油可以實現?
因為能源央企的責任與擔當,是長期以來從未放棄的追尋。
視線回到國內,我國資源條件好的油氣盆地在經歷半個多世紀的開發后,大部分區域勘探程度已進入中高階段,例如松遼盆地、渤海灣陸上、鄂爾多斯盆地,資源探明率分別達到70%、53%和50%。這意味著,在中淺層發現大型資源富集油氣田的機會越來越渺茫。
“超深層鉆井就是為探索油氣資源戰略接替領域邁出的重要一步。”中國工程院院士羅平亞一語中的。
作為國有重要骨干企業和國內最大油氣生產供應企業,中國石油始終以“為國找油、為民族爭氣”為己任,穩固國內油氣資源生產自給的“壓艙石”。因此,在更深、更古老層系尋找資源戰略接替區,便成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必然選擇。
因為綜合實力的提升,已經具備了向深突破的可能性。
近年來,中國石油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深地領域搶抓先機、提早布局。截至目前,中國石油在國內各大含油氣盆地鉆成8000米以深井已超百口,不斷用高光表現與亮眼數據彰顯其在深地油氣領域勘探開發的硬實力,刷新社會各界對大國央企的認知。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一級工程師朱光有指出,中國石油深層超深層天然氣產量占國內總產量的1/3,是中淺層氣田的2.3倍。
常攀高山腿不軟,常過險灘不怕礁。在歷經重重考驗后,中國已跨入“萬米時代”。中國石油以昂揚奮進的姿態奔向萬米,正是源于在深地領域的信心。
自信來自勘探開發理論的創新。中國石油在安岳大氣田的勘探實踐中發展和完善了古老碳酸鹽巖成藏理論,并逐漸形成了“五古控藏”碳酸鹽巖成藏理論,為特大型氣田高效勘探開發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
自信還來自工程技術的進步。當前,中國石油圍繞萬米深地科學鉆探面臨的科學問題和工程難題,設立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帶動我國油氣勘探開發取得新突破。自主研發的高性能PDC鉆頭、抗240攝氏度超高溫工作液體系,解決了極限溫度下“鉆不了”的技術難題;自主研制的12000米特深井自動化鉆機可輕松吊起2列8節編組的CRH1A列車,承載萬米鉆具的“千鈞之重”……
在傳統能源轉型的浪潮中,中國石油數字化智能化的腳步也在加快。
井場內,司鉆控制房里專門配備了由中國石油自主研發的司鉆領航儀,可以全方位自動為司鉆提供參數,進行優化指導,實時發出復雜預警信息,像是為鉆頭配上了智能導航。
井場外,位于北京中油技服的工程作業智能支持中心的中央大屏上,一張“云端”的大網將中國石油所有重點井與專家組緊密相連,全天候為重點井的安全高效鉆進保駕護航。
在深地川科1井開鉆的同一時間,2100公里外,深地塔科1井正向著同樣的目標不斷掘進,已鉆至5300米。神州大地,兩顆萬米“雙子星”遙遙相望、攜手并進,成為中國石油打造深地領域油氣勘探開發未來產業、加大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建設世界一流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最生動的寫照。
關鍵詞: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能源環保排行榜
-
2023-07-27 17:17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能源環保熱門推薦
-
2023-07-27 17:17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