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能觀察丨綠色能源與新能源汽車融合發展期待更深一步-天天熱頭條
王睿佳
(資料圖)
推動綠色能源與新能源汽車融合發展,是著力破解能源和交通領域各自發展難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有力舉措。在5月17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孟瑋表示,當前,我國已建成包括521萬臺充電樁在內的,世界上數量最多、輻射面積最大、服務車輛最全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
供用電雙側發力
提高減碳降污成效
新能源汽車通過充電基礎設施與電網進行能量交互,可以促進風能、太陽能等綠色可再生能源電力的有效消納。同時,新能源汽車作為海量分布的移動儲能資源,可以通過大規模雙向有序充放電實現對電網負荷的削峰填谷,平抑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接入帶來的波動,提高電網調峰調頻和安全應急響應能力。
近日,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3)(以下簡稱“論壇”)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表示,提高電動汽車減碳降污的成效,要從提升供電側綠電的比重和用電側科學合理的用電兩個方面協同努力,進而開發可調節資源。
首先,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加大“西電東送”力度。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占比15.9%,2022年占比約17.5%,預計2025年占比達到20%,2030年占比達到25%。李毅中建議,要積極有序、分門別類發展水電、光伏、風電、核電,要持續加快特高壓輸電工程建設。
其次,要持續加強智能電網和靈活電源建設,保障供電安全穩定和高效。李毅中指出,應推動“儲能+新能源”模式的應用,實現“源網荷儲”相協調;對相關煤電機組進行靈活性改造,可具備30%~100%功率調節性能;建設必要的分布式綠色電網,保證綠電的集輸消納,實現“風、光、儲、輸”一體化,盡量減少棄風、棄光、棄水。
“電動汽車動力電池應逐步納入電網,實現智能充放電是努力方向,是尚需攻關的技術難題。”李毅中預測,2035年電動汽車日內靈活性調節能力將近120億千瓦時。
促進綠色能源同新能源汽車的融合發展,大量的實踐工作必不可少。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李明在論壇上舉例證明,近年來,以國家電網為代表的中央企業正在全力支撐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
為落實國家《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要求,國家電網全力做好供電保障,大力支持社會運營商投建充電基礎設施,并以保障型設施為重點,積極開展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為我國新能源汽車高速發展提供了充分的實踐經驗。
在強化供電保障、支撐充電基礎設施廣泛布局方面,李明表示,國家電網將充電基礎設施用電需求納入配電網規劃,主動延伸供電企業投資界面,全力支持和服務社會各類主體建設充電基礎設施。
同時,國家電網還注重打造優質示范工程,帶動充電產業升級。李明強調:“我們聚焦新能源汽車服務生態,創新充電技術和服務管理模式,高質量打造天津津門湖光儲充換一體化場站等一批示范工程。應用多能協同、‘源網荷儲’微能源網等技術,為‘綠色充電站’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建設模式,為新能源汽車充換電產業清潔低碳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李明舉例說,國家電網依托智慧車聯網平臺,廣泛聚合公共、專用、私人等各類充電資源,組織新能源汽車參與電網需求響應和調峰輔助服務。2022年,聯合特來電、星星充電等24家充電運營商,聚合5107座充換電站,參與迎峰度夏需求響應49次,單位最大削峰2.2萬千瓦,累計響應電量64萬千瓦時。組織北京、天津、河北新能源汽車參與華北電網、河北南網調峰輔助服務市場,單次最大響應功率超9.9萬千瓦,填谷電量1252萬千瓦時。
發展先進智能化技術
挖掘可調節負荷潛力
未來面向碳中和,全球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進程正在加速,促進綠色能源與新能源汽車融合發展需要先進智能化技術的支持。華為數字能源技術有限公司總裁侯金龍在論壇上表示,“4T”技術——數字化技術(Bit)、電力電子技術(Watt)、熱管理技術(Heat)、儲能管理技術(Battery)的融合,是驅動汽車產業實現電動化和智能化的關鍵技術。綠色能源與新能源汽車的融合創新、融合發展,離不開電力電池技術、電力電子技術與數字控制技術的相互融合。
在電動化、智能化方面,華為數字能源公司給出了動力域以及充電網絡全套的解決方案。侯金龍指出,通過智能電動和充電網絡的高質量協同發展來提升用戶體驗,可以加速電動化進程。
侯金龍表示,以風、光、儲為代表的新能源技術這幾年快速發展,可以說超速發展,清潔能源的替代正在成為可能,正在加速到來,以5G、AI、云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深入應用,汽車產業由傳統燃油車快步向新能源車演進,一個嶄新、低碳的智能網聯電動時代加速到來了。
當前,綠色能源的應用是破解全球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由之路,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然要求,而發展新能源汽車是交通領域降低化石能源消耗的重要路徑,是促進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綠色能源與新能源汽車融合發展勢在必行且前景可觀。李明介紹,在國家政策激勵、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保有量已超過1300萬輛,約占全球新能源汽車總量的63%,占我國汽車總量(3.19億輛)的4.1%。2022年,銷量超過680萬輛,市場滲透率達25.6%,連續8年位居全球第一。預計203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將突破1億輛,新能源汽車的可調節負荷潛力將超過1億千瓦。
推動綠色能源與新能源汽車融合發展,既是實現“雙碳”目標的客觀要求,也是提升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內在要求。當前,歐盟已明確“碳關稅”的實施時間表,我國碳交易市場也持續擴容,綠色發展已經成為全球共識和發展目標。李明表示:“推動綠色能源與新能源汽車融合發展,一方面可以充分發揮新能源汽車的負荷調節潛力,提升光伏、風電等新能源的消納能力,促進綠色能源發展。另一方面,通過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綠色能源使用,實現產業綠色發展,也將提升新能源汽車國際競爭力。”
談及未來如何促進綠色能源與新能源汽車更好地融合發展,李明建議,通過電力交易持續提升新能源汽車綠電消費比例,大力促進綠色能源與新能源汽車融合發展。一是充電運營商積極參與綠色電力交易,提升充電場站綠電消費比例,打造綠色場站。二是新能源汽車生產制造產業鏈企業積極消費綠色電力,打造綠色工廠和產業鏈,實現綠色制造。三是積極落實私人樁充電分時電價政策,科學設置峰谷時段,優化峰谷價差比例,引導居民更多充新能源電。
責任編輯:吳蘇靈
關鍵詞: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資訊排行榜
-
2023-06-15 09:58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資訊熱門推薦
-
2023-06-15 09:58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