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頭條:加大前沿綠色低碳技術研發
(相關資料圖)
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已經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在此背景下,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穩妥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都迫切需要科技支撐和創新賦能。
深刻認識節能減排降碳工作面臨的挑戰
從國際宏觀形勢看,降碳減排、綠色發展成為全球共識,大國之間圍繞能源安全、氣候變化的博弈愈發激烈,綠色低碳技術已成為影響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的關鍵變量。一方面,為落實《巴黎協定》、應對氣候變化,目前包括我國在內,全球已有超過130個國家(地區)設定了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綠色發展已成為全球大勢所趨。另一方面,受烏克蘭危機外溢效應影響,逆全球化思潮泛濫,糧食安全、能源資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遭到嚴重沖擊。考慮到科學技術在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中的關鍵作用,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地區)相繼發布了《美國優先能源計劃》《美國國家創新路徑》《歐洲創新議程》等戰略,以多種方式將清潔能源在內的綠色低碳領域科技創新作為優先事項,積極制定各種政策措施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
從國內發展需求看,我國尚處于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階段,產業結構調整和能源轉型發展任重道遠,統籌發展與減排的難度不斷加大,科技創新支撐作用亟須進一步發揮。當前,我國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具有明顯的高碳特征。產業發展方面,我國現有產業結構偏“重”。將近一半的城市第二產業占比超過50%,且主要以高耗能高碳排放的建材、鋼鐵、石化、化工、有色金屬冶煉等產業為主。同時,制造業產業層次整體偏低、產品處于價值鏈中低端問題突出。能源資源方面,我國能源結構偏“煤”。2021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中化石能源占比超過80%,其中煤炭占比仍高達56%。居民人均830千瓦時的用電量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加之我國碳達峰碳中和時間窗口偏“緊”,我國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向綠色低碳轉型的壓力巨大,迫切需要低碳科技成果廣泛應用,以及低碳產業快速發展。
強化問題導向提升科技創新支撐作用
我國綠色低碳領域科技創新工作還存在突出問題,需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的戰略支撐作用。
科技創新方面,我國綠色低碳領域關鍵核心技術能力和重大裝備性能水平還有提升空間,先進成熟綠色低碳技術的普及應用的廣度、深度還比較有限,對重點行業轉型升級和區域節能減排支撐效果不夠顯著。破解這些問題,需要在綠色低碳科技領域“攻出來”“用起來”雙向發力。一方面,基于碳達峰碳中和約束下的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脫碳要求,建立更加完善的綠色低碳科技創新體系,系統謀劃重大技術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加大前沿綠色低碳技術研發,推動技術裝備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另一方面,面向能源、工業、交通、建筑以及生態碳匯等領域的技術發展需要,加快煤炭清潔高效開發利用技術、高效電能轉換及能效提升技術等先進成熟綠色低碳技術的普及應用,加強低碳、零碳、負碳關鍵技術的工程示范和成果轉化,有效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調整優化。
產業發展方面,我國在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初步形成了比較優勢。但應看到,鼓勵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配套政策,以及技術服務推廣市場機制還有進一步優化完善的空間。破解這些問題,需要把握低碳化、數字化趨勢,重點圍繞節能產業、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和環保裝備產業等方面強化布局建鏈。一方面,要圍繞綠色低碳技術建鏈。加快鋼鐵、有色、石化等傳統高耗能行業改造步伐,瞄準風電光伏、先進核能、新型儲能、氫能利用等新能源、新材料、新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另一方面,圍繞新興數字技術建鏈。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數字技術與綠色低碳產業深度融合,大力發展節能服務產業,加快培育虛擬電廠、綜合能源服務、第三方環境污染治理、碳排放管理綜合服務等新業務、新業態、新模式。
(作者:國網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李睿)
責任編輯:楊苗苗
關鍵詞: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資訊排行榜
-
2023-06-05 13:59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資訊熱門推薦
-
2023-06-05 13:59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