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快報!真菌性膿毒癥 潛在治療靶點被發現
【資料圖】
近日,科技日報記者從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獲悉,該院醫學檢驗科曹炬研究員團隊的最新研究發現,顆粒蛋白酶前體(PGRN)在促進真菌失控性炎癥反應和抑制固有免疫細胞抗真菌功能中發揮雙重作用,為真菌性膿毒癥的免疫輔助治療找到了一個潛在的干預靶點。近日,該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國際病原微生物學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病原體》上。
白色念珠菌是引起真菌性膿毒癥的最常見病原體。由于臨床侵入性醫療操作和免疫抑制藥物的廣泛使用,真菌性膿毒癥的發病率正在逐年增加且死亡率高達40%—50%。
該研究建立了白色念珠菌膿毒癥小鼠模型,發現顆粒蛋白酶前體基因缺陷小鼠生存率比野生小鼠顯著提高。多重蛋白檢測和流式細胞分析表明顆粒蛋白酶前體基因缺陷小鼠炎癥反應顯著減弱。真菌特異性熒光染色試驗發現顆粒蛋白酶前體基因缺陷小鼠腎臟真菌載量顯著降低。該研究通過體外電鏡技術和吞噬殺傷試驗明確了顆粒蛋白酶前體基因缺陷小鼠的巨噬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對真菌孢子的吞噬殺傷能力顯著增強,并解釋該現象是顆粒蛋白酶前體基因缺陷后巨噬細胞和中性粒細胞表面的C型凝集素受體樹突細胞相關凝集素2(Dectin-2)上調表達所致。研究進一步利用轉錄組高通量測序技術分析差異基因表達,證實顆粒蛋白酶前體基因缺陷小鼠的巨噬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對白色念珠菌的抗真菌免疫能力增強。
該研究首次揭示了顆粒蛋白酶前體通過破壞腎臟中的免疫穩態,加重炎癥程度導致腎臟功能衰竭并抑制體內真菌清除,從而在真菌性膿毒癥發生發展過程中發揮免疫損害的作用。研究結果顯示顆粒蛋白酶前體有望成為真菌性膿毒癥的一個潛在的免疫輔助治療靶點。
關鍵詞: 性膿毒癥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廣西在建最長跨海大橋龍門大橋雙塔實現跨海“牽手”
1200米的先導索“穿針引線”,龍門大橋跨海相連。11月4日,廣西龍門大橋先導索順利過海,大橋兩岸主塔實現跨海相連。龍門大橋是廣西在建的最長
工業資訊 2022-11-04 17:47
工業資訊排行榜
-
2022-11-09 17:56
-
2018-09-27 19:41
-
2018-09-28 11:30
-
2018-09-28 11:30
-
2018-09-28 11:30
工業資訊熱門推薦
-
2022-11-09 17:56
-
2018-09-27 19:41
-
2018-09-28 11:30
-
2018-09-28 11:30
-
2018-09-28 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