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重倉”:布局戰略性創新新興產業
7大湖北實驗室、9大科學裝置、9大創新中心、7大功能板塊、3條千億產業大道、2大萬億產業集群……以東湖科學城為創新極核,輻射帶動武漢、鄂州、黃石、黃岡、咸寧等城市的科創大走廊上,創新的力量在涌動。
“十四五”開局之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核心技術加速突破。
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領跑經濟新動能
從上半年各項數據來看,戰略性新興產業不負眾望,牽引和帶動作用明顯。國家信息中心調查數據顯示,2021年一、二季度,戰略性新興產業行業景氣指數分別為153.7和149.3,連續兩個季度保持在近三年的最高水平,始終位于較強景氣區間水平。
湖北亦是如此。“十三五”時期,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由1.5萬億元增加至2.5萬億元,年均增長11%,高于GDP增速5.9個百分點。
作為湖北高質量發展“排頭兵”的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已形成以科技創新引領發展突圍的良好態勢。繼去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000億元以后,今年上半年地區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00億元,同比增長34.1%,較2019年增長19.3%。“這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突破300億元、占工業投資的98.9%、占全區固投的57%,充分反映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巨大潛力和無限活力。”武漢市委常委、東湖高新區黨工委書記汪祥旺介紹。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培育發展新動能、贏得未來競爭新優勢的關鍵。
“湖北經濟轉型,發展動力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必然選擇。”省發改委主任陳新武介紹,近年來,湖北戰略性新興產業尤其是“光芯屏端網”、生物醫藥部分設備、核心零部件、原材料等取得了很大進展,突破了一些關鍵核心技術,但仍面臨供應鏈風險,需要統籌規劃各產業發展路徑。因此“十四五”時期,必須練好內功,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構筑產業體系新支柱。
產業發展聚焦集群化特色化
按照經濟學理論,產業通過集群集聚發展,容易提高規模效應,提升產業鏈水平,構建起全產業鏈的協同創新體系。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來說,更是如此。深圳過去數十年正是依靠無數上下游電子企業,構建起的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的產業發展鏈條,打造出極高效率的制造供應體系,才孕育出華為這樣的世界級科技企業。
《規劃》提出,到2025年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大健康2個萬億級支柱產業,高端裝備、先進材料、節能環保、數字創意及科技服務產業4個五千億級優勢產業,新能源、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2個千億級特色產業。
如何推進產業集聚發展,實現這些令人心潮澎湃的目標?《規劃》提出了明確的“路線圖”。
基于湖北省產業地圖,《規劃》對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細分領域的產業鏈圖譜、產業集群圖譜進行了初步繪制,列出了56個典型圖譜,直觀展示了細分產業領域的287家重點企業、198個重大項目、146個重大創新平臺等信息。翻閱這些圖譜,產業上,重點企業、重大項目、重大平臺分布在哪些地區,具體有哪些,一目了然。
以“光芯屏端網”中的“屏”為例,新型顯示產業鏈圖譜上明確標注:主要分布在武漢市、鄂州市、仙桃市、潛江市以及荊門市。重點企業包括京東方、天馬微電子、華星光電、精測電子、鼎龍化學;重點項目包括武漢華星光電高世代液晶顯示面板生產線擴產項目、三安光電鄂州市Mini/Micro顯示產業化項目、湖北鼎龍潛江光電顯示及半導體材料項目等。
“十四五”時期,湖北戰略性新興產業更加聚焦集群化特色化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對標世界先進水平,培育集成電路、信息網絡、新型顯示、生物醫藥等10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打造產業高質量發展典范。到2025年,10個產業集群全部超過千億產值。
創新制度為人才技術提供保障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目前最主要的支撐要素是人才、技術與市場。《規劃》聚焦主要問題和企業訴求,從組織領導、改革創新、資金支持、人才支撐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可用管用的配套措施。
在人才保障制度上,《規劃》提出,實施“人才興鄂”計劃,完善高端人才在鄂工作、科研、交流保障政策。比如,實施搞層次科技人才定向培養機制,探索建立資助“白名單”機制。為企業創新發展作出特殊貢獻的人才,以及引進的海內外高層次人才,開辟職稱評審“綠色通道”等。“在深化改革方面,將科技成果轉化經濟價值作為職稱評定重要指標。”陳新武介紹,將完善科技人才評價制度。
“科學是把錢變成知識,技術是把知識變成錢。怎么做好科學與技術的良性循環工作是其關鍵。”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煥春認為,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良性循環同等重要。《規劃》中提出了進一步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后勁,積極創建武漢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和湖北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及建設若干具有世界一流水平、支撐原始創新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分批推進精密重力測量、生物醫學成像、脈沖強磁場優化提升、作物表型組學、深部巖土工程擾動模擬等設施建設,謀劃武漢光源等大設施建設。
湖北正在全力推進建設的光谷實驗室,就是要著力提升光電信息領域原始創新能力。光谷實驗室依托華中科技大學,聯合優勢科研機構和企業共同建設,形成“核心+聯盟+生態圈”的創新格局,聚焦下一代通信網絡器件與芯片、高端醫療影像裝備、光電轉換材料與器件、高效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等四大任務,建設光電芯片微納制造及測試平臺等三大平臺,著力提升光電信息領域原始創新能力。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張新亮介紹,光谷實驗室將探索新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初步形成千余人規模的科研隊伍和科研條件設施,力爭到2025年建成全省光電領域的激發原始創新、創造高端成果、匯聚創新人才、引領新興產業的創新高地。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新聞排行榜
-
2021-08-18 08:44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新聞熱門推薦
-
2021-08-18 08:44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