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公司證實收購自動駕駛初創公司Drive.ai 表明蘋果并沒有放棄其自動駕駛項目
據外媒報道,當地時間6月26日,蘋果公司證實收購自動駕駛初創公司Drive.ai,并且聘請了數十名Drive.ai負責產品和工程設計的工程師。收購金額尚未披露,預計蘋果將支付低于7700萬美元的費用。此舉一定程度上表明蘋果并沒有放棄其自動駕駛項目。
據悉,這家初創公司至少從今年2月份就開始尋求收購,此前曾與多家潛在買家進行了談判,但最終只有蘋果公司對其感興趣。蘋果還收購了Drive.ai的自動駕駛汽車和其他資產。
報道稱,Drive.ai在過去兩周已經停止了運營,并在加利福利亞州解雇了90名員工。
Drive.ai的通信和政策主管阿德里安·法恩(Adrian Fine)拒絕就關閉事宜置評。蘋果發言人沒有立即回復電子郵件置評請求。
Drive.ai計劃在周五前關閉其在山景城的辦公室。該公司一名高管在6月12日發給加州就業發展部的一封信中說,裁員包括首席執行官比吉特·哈爾德(Bijit Halder)及其財務和機器人(15.370, 0.00, 0.00%)部門的董事。
該公司的總法律顧問托馬斯·伊赫(Thomas Yeh)寫道,該公司的情況可能會發生變化,“因為隨后發生的事件超出了Drive.ai的控制范圍或目前所知的范圍”。伊赫沒有回復記者的置評請求。
Drive.ai聯合創始人薩米普·坦頓(Sameep Tandon)早在斯坦福大學就讀時,就開始為自動駕駛汽車編寫軟件。他在LinkedIn的個人資料中表示,他于今年6月離開了該公司。另一位聯合創始人王濤(音譯)表示自己已于今年2月離開。
Drive.ai通過制造可以添加到現有汽車和卡車上的工具包,使自己在競爭中脫穎而出。該套件將雷達、攝像頭和激光傳感器(稱為激光雷達)結合起來,將數據輸入到其軟件中。該公司2年前估值約2億美元,并稱其是為數不多的、已經為公眾提供未來服務的乘坐服務之一。
去年,Drive.ai與美國德克薩斯州阿靈頓市合作,為居民提供通勤服務,使用自動駕駛汽車在包括AT&T體育場和會議中心在內的固定路線上運送他們。該公司還在達拉斯郊區Frisco測試了這項服務。
據報道,舊金山測試于3月底結束,當時Drive.ai與該市的合同結束。德克薩斯州的一位發言人說,阿靈頓項目于5月31日結束。據這位女發言人說,Drive.ai要求提前結束為期一年的試點項目,而不是像計劃的那樣在10月結束。
2017年,Drive.ai表示,該公司將為Lyft提供機器人出租車,Drive.ai測試工程師將負責駕駛。預計該項目將在9月份宣布后不久在舊金山灣區啟動,但目前尚不清楚該項目是否開始實施。
Drive.ai聯合創始人薩米普·坦頓(Sameep Tandon)最近更新了他在LinkedIn上的個人資料,表示他已經離開了這家公司
Drive.ai自2015年成立以來,從GGV Capital、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Nvidia等公司的風險部門籌集了7700萬美元資金。
其最近一輪融資是在2017年9月,由亞洲最大的網約車公司之一Grab牽頭。當時,Drive.ai表示計劃在新加坡開設辦事處,并在新加坡提供服務。周二對LinkedIn的搜索發現,新加坡沒有Drive.ai員工,新加坡的商業數據庫也沒有顯示名為“Drive.ai”的實體。
根據行業新聞網站The Information報道,Drive.ai今年早些時候開始尋找潛在買家,并發現蘋果似乎對其很感興趣。蘋果有大約5000名員工在從事其秘密的自動駕駛汽車項目,名為“泰坦計劃”(Project Titan)。
蘋果從未公開表示,是否其試圖制造一輛整輛車或制造汽車自動駕駛設備,如傳感器、計算機系統或軟件等。但去年重新聘用曾在蘋果從事計算機硬件工作的特斯拉工程師道格·菲爾德(Doug Field),向觀察人士暗示,該公司希望開發汽車,而不僅僅是控制汽車的部件。
今年早些時候,作為新領導層重組的一部分,蘋果解雇了190名員工-根據一份提交給國家機構的文件,其中大部分是硬件和軟件工程師。
但最近,蘋果似乎加大了對自動駕駛汽車的招聘力度。數據初創公司Thinknum的副主編詹姆斯·馬托內(James Mattone)說,蘋果的招聘列表中含有關鍵字“自主”的職位,已從年初的26個增加到6月份的35個。Thinknum利用招聘列表來發現招聘趨勢。
近年來,投資者、政界人士和公眾對自動駕駛汽車的熱情有增無減。去年亞利桑那州一輛自動駕駛的Uber汽車造成一名行人死亡,削弱了公眾的信心,高管們對汽車實現完全自動駕駛的能力做出了大膽的預測。但Cruise、Waymo和特斯拉等資金充足的公司仍在繼續實施其推出自動駕駛汽車車隊的計劃。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新聞排行榜
-
2021-01-21 11:2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新聞熱門推薦
-
2021-01-21 11:2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