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國電視工業60年
圖為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郝亞斌
2018年,是值得每一個中國人銘記的一年,更是值得電視行業和從業者銘記的一年。因為,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40周年,是中國電視工業誕生60華誕,也是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以下簡稱視像協會)成立30周年。
改革開放40年間,我國從一個基礎薄弱、資金匱乏、資源緊缺、經濟落后的社會狀況發展到國家綜合國力全面提升。2010年我國經濟總量已經全面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追求美好生活成為每個中國人的生活目標。國內消費能力對經濟增長的拉動貢獻率已經達到75%左右,其中電視工業為經濟的增長和改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追憶電視工業及顯示產業60年
電視工業的60年間,我國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黑白到彩色,從CRT到液晶平板,從LCD到OLED、QLED、激光電視,從單一的組裝生產到全產業鏈的配套。現在,中國電視工業不僅已經具有全球競爭力,并且在AI智能技術、網絡應用及新型顯示技術方面開始引領時代的潮流,電視及顯示成為人民群眾不可或缺的消費品。
回顧中國電視工業發展60年的歷程,可謂是一條崎嶇、坎坷、艱難的道路。1958年在學習前蘇聯技術基礎上,中國誕生了第一臺具有商業價值的電視機,同時中國第一個電視臺——北京電視臺(中央電視臺的前身)開始實驗播出。在中蘇關系惡化后,我國的電視工業基本是通過獨立自主發展壯大。
隨著改革開放大幕開啟,我國電視工業迎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改革開放初期,電視工業遵循了“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的原則,在全國掀起了彩電建廠的熱潮。生產線主要是引進日本企業CRT顯示技術為主,采用散件組裝(CKD)或整件組裝(SKD)方式,主要生產14英寸和21英寸的球面彩電。
上世紀90年代前后,是國內電視工業上規模的發展階段。國內投資企業不斷增多,產能迅速提升,從400多萬臺提升到1000多萬臺,呈現出翻番式的增長。同時,市場供給開始過剩,行業進行了首次洗牌,并呈現出淘汰與新進并存的現象。這一時期也呈現出較快的電視技術進步,紅外遙控和數字調諧技術開始普遍應用,行業進入到數字電視發展階段。
進入21世紀,全球消費電子產業的發展出現了以網絡化、數字化、高清化和無線技術為核心的熱點,一個以平板顯示為核心、融合了眾多產業的新經濟浪潮正在全球范圍內興起,朝著隨時、隨地接收和顯示大量多媒體信息的視像化時代方向發展。我國電視工業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迎來轉型升級的機遇和挑戰,進入以智能顯示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5G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融合發展的產業變革新階段。
可以追憶的是,我國的電視工業,還是我國工業體制改革變遷的經歷者和見證者。從電視工業發展的內容播放層面來看,1958年5月1日北京電視臺試播,同年9月2日正式播出。隨后,各個地方電視臺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上海電視臺在1958年10月1日開臺,1959年廣東電視臺成立開播。1978年5月1日,北京電視臺更名為中央電視臺,開啟了新的格局。如今,中央電視臺已經擁有14個頻道,面向全球五大洲播映。今年十一國慶期間,還開通了4K高清頻道,以適應顯示設備硬件升級的需求和人民群眾對優質畫面的追求。
還可以追憶的是,在電視工業發展壯大過程中,經過數輪的行業競爭洗牌,脫穎而出了像TCL、海信、創維、長虹、康佳、海爾、小米、熊貓這樣規模超過百萬臺、甚至千萬臺的企業。也正是這些企業的不斷崛起,才逐步取代了日本、韓國品牌在中國市場的地位,形成了中國軍團雄霸國內外市場的新行業格局。并且像TCL、海信、創維、海爾等企業逐步收購海外國際品牌,成為享譽國際的知名品牌。
值得驕傲的是,電視工業一直是電子信息制造業中發展最快、市場化程度最高、最具競爭力與規模增長最快的行業,并涌現出李東生、倪潤峰、張瑞敏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企業家和行業領袖,為中國電子行業培養和輸送了大量的科技人才。近日,先后擔任視像協會會長的倪潤峰、李東生被中央授予改革開放40年改革先鋒稱號。這不僅是對他們個人銳意改革、工業報國精神的最高褒獎,也是對我國電視工業給予的至高榮譽。協會為更好地發揮科技人才的示范帶動作用,積極倡導工匠精神。從2015年起,在音視頻行業領域內針對技術研發領軍人物頒發“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科技創新獎-彩虹獎”,對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領軍人物進行表彰,進一步樹立尊重人才、崇尚創新的行業發展理念。電視工業的發展是幾代電視人勤奮拼搏努力的結果,是眾多企業家用智慧和改革精神締造的發展成果。
值得總結的是,電視工業的管理體制也隨著政府機構的改革不斷向現代化、市場化過度。1979年全國電視機行業協會及相關專用部件協會成立,1988年9月2日正式成立了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在此后30年間,尤其是近15年來,視像協會圍繞行業發展熱點、難點和重點深入開展工作,不斷加強自身組織建設、提升服務能力、推動行業合作共贏,在維護行業利益、推動行業健康發展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中國制造的中流砥柱
我國電視工業是伴隨著改革開放40年蓬勃發展起來的,不僅一直是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支柱行業之一,更是中國40年改革開放的重要歷史見證。我國電視工業現今已經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發展最快、市場化程度最高、最具競爭力的產業,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目前,我國彩電年產值超過4000億元,年產量超過1.7億臺,占全球市場高達70%。全球十大彩電品牌,中國占據六家,脫穎而出了像TCL、海信、創維、長虹、康佳、海爾等世界級優秀企業。同時,以整機為龍頭,帶動了我國平板顯示產業鏈的大發展,中國彩電行業的上游產業實力也與日俱增,國內的高世代液晶面板線(8.5代以上)從兩條擴建到13條,彩電面板年出貨量從1800萬片增加到1.16億片,占全球市場的41%。除了面板以外,智能電視的核心技術,比如主芯片、操作系統、編解碼軟件、人工智能語音等關鍵技術都逐漸實現國產化,并開始大規模應用到高端產品上。
經過60年的風雨歷程,我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電視生產基地。伴隨著電視的普及,中國成為全球電視播放臺最多、電視觀看用戶最多的國家。
黨的十九大指出,國內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以電視為代表的平板顯示作為未來5G、物聯網時代不可或缺的硬件產品,承載著滿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艱巨責任。
在追憶中國電視工業60年砥礪前行的同時,也應該看到電視及顯示工業在未來的美好前景,這將激發電視及顯示工業從業者的熱情,在產業升級的背景下把電視及顯示產業發展得更好。
可以預見,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不可能是一帆風順,電視及顯示產業的發展進步也是一樣,肯定會有高潮和低谷,有沉寂和爆發。但隨著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不斷涌現,特別是5G時代的來臨和物聯網的興起,以電視為核心的視像、顯示產業必將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時代。
可以肯定的是,以電視為核心的顯示技術無處不在,視像化一定是未來趨勢,智能顯示是下一個藍海。其中,將呈現出產品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互為因果、相互交織、相互促進的新特征,客觀上需要各方一起努力,構建一個更加開放和諧共贏的智能顯示生態系統,推動智能顯示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毫無疑問,更高清晰度、更好的音質、更強的處理性能、更大尺寸等,仍然是電視產品的發展趨勢。這既符合人們追求視聽極致體驗的本能,也符合人民對美好生活不斷追求的意愿。同時,在消費升級過程中,電視工業也將往高端化、智能化、個性化、場景化和大規模定制化方向發展。
單靠顯示技術的升級已經很難推動電視業更新換代,電視及顯示業急需新動能來促進產業的進一步發展。目前,電視及顯示業發展正從以產品技術驅動向以產品、應用、服務三位一體協同服務推動轉化。在這個過程中,消費者和產品的交互體驗逐漸頻繁、密切,已成為各企業戰略布局的重要因素。
下一場盛宴即將來臨
在移動互聯終端崛起的這些年,相對的“強沉浸、弱交互”讓電視關注度逐漸下降,也使得移動端搶占了一部分電視終端的用戶。但這種搶占只是一種體驗比較的過程,只是人們對新鮮事物的一種嘗試。當這種欲望得到體驗和滿足,很大一部分人會重新回到大屏面前。
況且,如今人工智能和新的智能顯示生態將補足電視的這一短板。當前,觸摸屏技術已經使手機變成了人體的一個新器官,未來人工智能技術將使電視成為家庭的信息和控制中心。通過電視不僅可以和家庭成員溝通互動,還可以用電視操控家庭的具體生活過程。像家庭資訊信息、遠程教育、娛樂游戲、購物下單,消費者可以選擇移動端,但會更傾向于選擇電視終端,畢竟大屏的體驗感是移動終端無法比擬的。
科技發展速度是人們無法預測和想象的,人工智能初級表現形式之一現在還僅僅是語音操控。未來,更深層的人工智能將使理解用戶、陪伴用戶成為現實,使人工智能電視成為家庭的一份子。可以暢想,人工智能+電視的美好未來——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融合,完全看懂用戶和內容。屆時,電視和顯示將呈現“比你還懂你”的場景。
當然,目前電視的智能化正在路上,還沒有達到完全成熟階段,但未來充滿無限可能。終端、寬帶網絡、渠道商、運營服務、內容商、人機交互、人工智能、場景體驗都可能成為新的加速器,并形成一個以用戶為中心、以智能顯示為界面的智慧家庭生態系統。未來,電視的發展,一定會加速家庭智慧化的演變。
從市場前景來看,電視行業的下一場盛宴就是,有近4億臺電視將在未來幾年被更換成智能電視,其市場潛力足以使電視行業成為下一個藍海。從這個意義上講,電視及顯示產業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依然是朝陽行業。
站在歷史發展的角度看,電視工業及顯示產業之前60年的發展,還僅僅是一個序幕而已,真正的大市場、大服務、大變革、大升級即將來臨。展現在電視及顯示產業人面前的,將是一幅宏偉壯麗、氣吞河山的大事業,值得幾代電視人竭盡全力,用畢生精力去付出!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新聞排行榜
-
2021-01-21 11:2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新聞熱門推薦
-
2021-01-21 11:2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