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互聯背后的保衛戰:“端”側的攻防博弈
在B端市場關注度被加速提升以及工業互聯網推進過程中,安全問題愈發成為頭號治理要素。
相比C端,由系統安全漏洞帶來的對B端的影響,將是成本大幅提升。這從今年臺積電工廠遭遇“Wanna Cry”勒索病毒變種而大規模停產約三日,公司將三季度營收下調約1.7億美元便可見得。
工信部發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網絡安全威脅態勢分析與工作綜述也指出,目前,云計算平臺安全性待加強,網絡安全漏洞仍是主要威脅。
近日舉行的2018中國(長沙)網絡安全·智能制造大會上,360企業安全合伙人、產品管理副總裁左英男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指出,從物理世界發展到數字世界,根本而言企業端的安全技術架構已發生巨大變化。
尤其是工業企業的邊緣端主機運算能力和自身防御力并不強,就更考驗安全型企業在端側的防護和響應匹配度,并與軟件端做好協同配合。
安全體系演變
安全體系的重要性隨著互聯網發展程度而演進。早期企業級安全訴求并不甚強烈,更多或許是為保障合規性。但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推進,業務場景開始變革,這引發安全產業的同步變革。
企業端同時會隨著外部環境變化,而對安全性提出更高訴求。越是數據依賴度高的公司,越是如此。這也引發安全行業開始推動變被動防御為主動防御。防御訴求的變化也導致安全防護行業的技術乃至產業演進。
不過在左英男看來,更為根本的還是企業信息化的IT架構在發生變化。“把智慧城市、金融科技這些業務場景抽離后,回歸技術本質來看。原來服務器、路由器、交換機等是物理網絡搭建的基礎設施;現在變成了虛擬化的云計算技術,也即企業的業務一部分被放在數據中心、一部分被放在公有云上。這導致應用開發模式變了。”
具體而言,原有思路是基于自有數據庫平臺自行開發系統,現在則是基于DaaS(數據即服務)平臺、基于微服務架構的模式開發新業務。“底層技術架構發生了變化,必須引發創新。”
之所以提到主動防御,起因在于被網絡病毒入侵的未知性。據第三方機構調查,一般從黑客攻擊并滲透入企業網絡后,找到核心數據需要花費平均37天。越是大型的網絡系統,耗時將越長。左英男指出,主動防御的核心理念,是持續監測、快速響應,即在發覺被入侵并正式發出實質性傷害的周期內,找到并解決病毒。
“傳統的防御理念是修城墻、建護城河,核心是‘御敵于國門之外’,但這已經不可能。大家都要接受一個理念,之前單純防守已經不夠了。”他指出。
作為伴生型行業的安全產業,應用到任何B端場景,主要仍依靠與設備廠商、控制系統廠商建立生態合作。
左英男有一個感慨,在參加美國安全展時發現,來自中國的安全公司數量僅次于美國,意味著中國市場的安全防御理念已經深化,且可以站在世界舞臺與同行“較量一把”。
工業安全生態進階
不同于一般的企業級安全防護,對于工業互聯網而言,業務場景多元、高度碎片化,造成可能被入侵的切口廣泛。
尤其對于生產線端的控制主機,長期處在開機聯網狀態,但計算能力有限、且受制于軟件安裝問題而抵御病毒能力弱。
業內普遍認為,工業現場的控制主機是連接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大門,也是最容易被黑客“盯上”的環節。
“控制主機連著一個PLC(可編程邏輯控制器),也就是連著好多傳感器、閘門,來自外界的破壞首先就要通過這個路徑,才能把信息世界的攻擊影響到物理世界,所以把‘門’鎖好就能避免大多數威脅。”左英男向記者指出。
但他觀察發現,目前作為物聯網終端的工業控制系統,其最初生產開發是以功能交付為主,而在安全方面的考慮和設計,仍是近十余年前的水平。“所以問題和漏洞很多,這是我們建設生態的原因。要跟生產部件的廠商合作,及時告知漏洞并修補。”
左英男補充道,物聯網設備本身的物件、固件和對安裝軟件的漏洞研究,是防護的基礎。而隨著安全公司的持續漏洞發現和協同機制,系統本身會越來越安全。
因此他提出白名單技術方案,目的是只允許控制主機運行固定幾款軟件,一旦發現有其他軟件異常啟動便及時阻隔。“在邊緣計算側不能安裝很多軟件,對設備的身份和準入變得很關鍵。因此對終端設備的認證和準入控制或管理很重要。”
深信服科技CTO郝軼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道,制造業有三大特點:系統升級不及時,高度依賴當前操作系統或應用版本;主控系統運行要求不能出現阻斷、卡頓,因此無法強行升級;制造業往往并不具備專門的信息安全團隊。
這成為工業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痛點,也對應用于工業互聯網的安全軟件使用便捷性和智能化提出要求。
郝軼認為,作為安全企業,核心是在相對封閉、而對威脅開放的網絡里,最高效、人員少地參與,但簡單快速處置安全問題。“我們提出四個環節:預測、防護、檢測、響應,也對新的協議和IoT做研究。在純互聯網的特有協議和終端中,我們把安全機制整合到端上去。”
當然,工業主機防護是被動防護的理念,旨在把較低水平的病毒阻斷在外。左英男指出,還要輔助工業安全監測系統,這是為了發覺有更高級的病毒而設置。
他表示,在物聯網和工業互聯網環境下,提供定制化業務場景的定制化安全方案,將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新聞排行榜
-
2021-01-21 11:2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新聞熱門推薦
-
2021-01-21 11:2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